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轉貼]專訪M&K LCR750資深用家

轉至:http://www.kr.com.tw/dai_750_use_rep.htm


戴伯伯是出了名的M&K LCR750喇叭用戶, 到他家聽過這對寶貝箱的燒友大都會產生兩個種病狀: 第一, 憂鬱症. 這樣厲害, 非常差的空間, 最簡單的器材, 聽到的聲音卻是令人忌妒又氣餒. 記得我第一次去戴伯家裏拜訪時就悶悶不樂很久, 我的 S150表現的連戴伯的一半也不到? 第二, 破壞狂. 會開始破壞自己原本乾淨整潔的空間, 會開始東黏黏西貼貼, 廢寢忘食, 更甚者可能還會拿棉被,木片等等的道具神經兮兮的到處擺放. 一下子會把自家的客廳搞成丐幫總部. 這兩個症狀我都有過, 說起來不怕大家笑, 我這位S150用家曾一度以戴伯為參考目標來調音! 戴伯伯用過ATC喇叭, 也擁有過M&K S100B, 後來換了LCR750 MK II, 他是個兩聲道發燒友, 熱愛聽音樂與在家唱KTV, 身為會計師的他做起事來很細心, 當你看到他在小小的聆聽室如何調音時你會肅然起敬, 手法太細膩了, 不放過任何細節, 連他家裏的飯桌下都有機關, 你只要能說出他的音色有哪一頻段能進步的地方, 他都可以馬上在聆聽室各處機關作調整, 令人驚奇. 對於音色, 戴伯伯是個很務實的燒友, 他認為調音要有實質根據, 而且要真正有效 才行, 如果只是心理上的感受或是微不足道的改變, 戴伯認為並不實際, 所以你在他家也是看不到甚神奇調音木片與Hi-end線材, 所有聲學材料都是自己動手製作, 並且實地測試改良. 說起製作聲學材料與空間改造, 自己從零開始摸索是很辛苦又費時的工作.

 http://www.hifix.co.uk/graphics/pics/large/105669.jpg

圖一, 戴伯的聆聽室全景

這是我第三次拜訪戴伯伯的聆聽室, 因為我聽聞戴伯伯家裏最近作了一次主要變動, 變成了小木屋”, 所以我決定要去感受一下戴先生最近勞心勞力的成果. 我之前去拜訪戴伯伯時覺得他的750能發出那樣大而且溫暖的聲音感到驚訝, 更可貴的是動態兇猛, 解析能力超強, 通常處理聲學時非常不容易能保有音質的溫暖並且同時兼顧動態, 因為這兩者在我們處理空間時是處於對立狀態, 你要音色不刺激, 就得犧牲結像的銳利度, 並且衰減中高頻, 這意味著必須採用吸音處理, 但是吸音會讓音場縮減, 中高頻的力道降低, 帶來的負面影響是解析度也衰減了, 動態也會不夠立體. 如何取得之間的平衡是很多燒友調音的最大挑戰, 常常知道問題在哪裡?, 但是卻很難找出可以兼顧的處理方法. 戴伯的可貴之處是他已經很接近這個目標, 他的空間處理非常接近這個平衡點, 因此可以讓你坐下來聽1分鐘就會開始讚歎, 這是戴伯伯最感欣慰的時刻了!

 

圖二, 沙發緊貼著後面的玻璃落地窗

來到戴伯伯的聆聽室, 戴伯伯二話不說就拿出黃石公園的CD, 這是一片以美國黃石公園的自然聲音加上一些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 製作手法與我們的東方大峽谷專輯一樣, 但是黃石公園這一片CD採用了最新的3D空間數處理, 因此音效變的很有空間感, 戴伯伯說他之所以會對聆聽室再作一次聲學處理完全是因為這一片CD. 這一片CD是他的參考調音, 所有的打雷聲,雨聲與小鳥飛行時的叫聲都要在處理得宜的空間下才能完全展現, 在戴伯伯小小的客廳裏我聽到了令人興奮的雨水聲, 從頭頂落下雨點, 隨著雨勢減小, 地面激起的水花也逐漸縮小, 這已經有一點接近多聲道的效果, 這一片CD的錄音真是很了得, 要能讓一對音箱表現出這樣真實的空間感確實要下很多功夫, 突然間雷聲從左上方爆響, 隨著是閃電的咻咻磁爆音, 這聲音異常的真實, 除了LCR750的音場本身就龐大之外, 要讓面對你的兩支喇叭可以刻畫出由天花板到地面的音軌實在也要經過努力調適, 外面天氣陰暗, 我一度以為是否外面正在下雨打雷, 不時的往外探視呢! 戴伯問我效果如何, 震驚的我直說道: “大有提升啊~~”, 看到戴伯伯連電冰箱都已經貼上自製厚木片就知道這聲音一定大有進步, 戴伯伯比以前更接近那個平衡點了, 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目標.

 

戴伯伯對於聽音響時相當講究, 客廳裝有可以調明暗的彩色燈光, 他使用多年的Luxman C5前級與M5後級座落在他自製的高密度厚玻璃音響架上, 這片玻璃也有講究, 居然會透出綠色的螢光, 看起來很溫馨, 真是聽音KTV兩相宜! 燈光一暗, 戴伯伯調整著各類營造溫馨感的燈光, 撥放出蔡琴的老歌, 很多燒友喜歡比較蔡琴的嘴型大小, , 事實上多大多少我們也沒個, 哪知道蔡琴的中音真實厚度是怎樣的大, 又是如何的小? 戴伯伯從不提嘴型, 他要求的是那一份聽起來鮮活的臨場感, 只要細節夠多, 聲音夠自然無修飾, 聽起來就會感動, 沒錯, 我這雙耳朵現在聽到的就是這份真實, 戴伯伯可是充分運用了LCR750 MK II高頻菱鏡系統的好手, 因為他的兩支750直貼著左右兩個牆面, 只是微微的向中間傾斜, 但是中間的結像度卻很鮮明, 皇帝位很寬廣, 你不一定要坐在中間才能有那份立體感, 蔡琴的一張嘴好浮在前面的中間位置, 空氣感十足, 所有微弱的細節飄在空間中, 音場不會過大, 中頻濃纖合宜, 如果夜半人靜, 這樣逼真的聲音會不會……

 

圖三, 推動M&K LCR750 MK IILuxman C5M5前後級, 灰色的是老款Proceed CD

 

 

圖四, 使用的線材均為忠實可靠的監聽線材, 最右邊的是連接MX200低音的銀訊號線, 中間塑膠管裏面是電源線

 

戴伯伯在LCR750 MK II直接接觸的牆面用了自製的木頭擴散條讓聲音在第一時間均衡打散, 接著再兩側牆利用了擴棉板作輕度吸音與反射, 並且在後牆使用厚布簾吸音,也在布簾後面製作了一個木頭擴散板. 事實上沙發後面就緊貼著一整面落地的玻璃門, 這實在是被公認最不利於聲音的環境, 但是戴伯伯卻克服了惡劣條件, 調出了這樣的聲音. 再來看看前面的牆, 嚴格說, 他的空間沒有前牆, 因為面對著他的是與客廳連在一起的飯廳, 中間擺了一個電視, 這樣的環境在兩聲道中雖然可以得到很不錯的音場深度,但是卻會讓中高頻能量大幅衰減, 造成結像不清澈, 會有中氣不足之感, 戴伯伯卻逆勢操作, 利用電視當反射牆來增強中高頻的能量,並且細心的在電視幕上蓋上一層軟質透明墊讓反射不置於太過強烈.

 

戴伯伯也非常注重低音, 他認為低音除了要快速, 線條清楚之外更要有靈活度, 所謂靈活度就是要讓低音聽起來在空間中有適量的殘響, 這樣低音聽起來才舒服, 而不至於很死板. 因為他的空間非常有限, 所以他的方法是把M&K MX200低音擺在電冰箱旁邊, 並且朝向聆聽位置, 利用木質家俱與牆面來吸收與反射適量低音, 這時傳來的低音又深又廣, 有在山谷裏的感覺, 但動態十分來勁, 這種勁道與曹醫師那裏又有不同, 戴伯伯調出的低音不會讓褲管擺動, 但是那種深度與線條卻很具空間感, 震撼感是用耳朵聽出來的而不是靠震波來營造, 在戴伯伯有限的空間理要再現20Hz低音不容易, 如果是朝這方面發展就不正確了, 會弄巧成拙, 因此戴伯伯對於低音的調教以質感跟音場為主要方針. 此時我又要感動了.. 因為飯廳的那一面牆並不是一面完整的牆, 而是有廚房的門, 戴伯連廚房的門都貼上了自製的聲學材料. 再來瞧瞧天花板的玄機, 這天花板是摟空的厚木板釘起來的, 為了防止共震, 戴伯伯自己動手把天花板挖洞, 並且蓋上看起像是吸頂式喇叭的面罩, 看起來也很美觀, 天花板在特定的位置釘上擴散板, 是的, 一定要在特定並且有正面作用的位置才行, 對於擴散板的數量與位置比吸音更需講究, 因為擴散板雖可以比較均衡擴散能量, 減少頻段混響, 營造廣大的音場, 但是卻會造成高頻的銳利感, 也會因為過多延遲聲讓結像變的不清楚. 常見的擴散板有兩種, 一種是高密度泡沫擴散板, 上面有一根一根的柱子, 這種擴散板有吸音兼具擴散的效果, 通常可以吸收一點中頻並且擴散高頻, 另一種擴散板是長方格狀, 這一些大方格的深淺經過計算, 一般都用來擴散中頻, 但因為是密度高的木質材料, 經過擴散的聲音也相對會加強能量. 戴伯伯將兩者交叉使用, 取長補短, 效果相當好, 來自天花板的反射在各頻段間協調的不錯, 聽起來沒有壓力, 並且溫和, 對於直接音並沒有很大的干擾.

 


戴伯伯動手改造的小木屋確實不同凡響, 這次又讓我驚豔不已, 戴老燒表示他還沒有完成處理, 但我知道戴伯伯是每天都要聽上幾小時音樂的樂迷, 相信很快就能達到他目標中的進度. 五十多歲的他是很積極並且務實的發燒友, “我相信自己的器材一定可以發出夠水準的聲音, 如果表現不佳, 就要針對空間做更進一步的聲學處理, 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你現在用的器材.” 這是我第一次遇見戴伯伯時他對我說的話, 因為那時我對於S150竟然活生生的被他的LCR750幹掉而懷疑自己的A1SR, 還為此試過很多後級, 事後證明是自己的空間處理方向錯誤所造成的. 熱心的戴伯伯很健談, 也樂於交換彼此的心得, 這又是一次豐收的拜訪!



沒有留言: